标签归档:书评

宇宙中的旋涡

梵高"星夜"

梵高”星夜”

1889年,籍籍无名的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正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休养(半年之前他在情绪激动时癫狂地割下了自己的左耳)。这家精神病院曾是一个修道院,座落于圣雷米城外的丘陵中。梵高的房间有一扇朝南的窗户,他能在窗前看见日升月落。虽然这时他还没有卖出过一幅画,但他仍在身体允许的时候不停地创作,甚至还在看护的陪同下前往不远的阿尔皮勒山里写生。正是在这里,他画出了著名的油画“星夜”。沉静的原野夜空仿佛一条宽广的河流,遍布着光的漩涡。厚重的颜料被涂抹在光点的四周,看似笨拙,但却充满动感与力量。他把喜爱的柏树也加了进来,像绿色的火焰一般舞动着。这是他一直想表现的主题。 此前他也试过两次(分别是“夜晚咖啡馆的露台”和“罗纳河上的星夜”),但都不如这幅触动人心。没人知道他是如何获得灵感的。
继续阅读

科研侧影

s28929200 这是为电子工业出版社《原子与宇宙》一书所写的书评。

从飘渺难寻的基本粒子到遥远黯淡的星系,今天的科研课题大多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日常经验。但我们仍然可以借助科学传播者的帮助越过术语的障壁,揣摩研究者的心路,感受科学发现的激动,领略宇宙深微处的神奇。

要理解最新的科学发现,首先要清楚当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科学研究本身已经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大的前沿科学研究项目无不是数以亿计的国家投资加上几百人多年的努力才能期待突破性的进展。天文学和粒子物理学都是这样的典型学科。为了研究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力,美国科学家们在1982年提出了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的设想。历经了7年的论证和预研,研究计划终于在国会获得通过,进入到工程建设阶段。但是在投资20亿美元,挖了23公里隧道之后,1993年美国政府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放弃了这个项目。之前所有的努力一下化为泡影。对1964年希格斯所预言的“上帝粒子”的验证,直到2008年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建成之后才得以实施。

继续阅读

关于虚拟现实

Hololens 用了surface pro 3将近一年,阅读终于又成为习惯。即使在旅途中,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下面是看《虚拟现实》一书时记录的零碎读后感。转录于此,或有可观。

虚拟现实是个时髦的概念,但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因为感受虚拟现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最好的虚拟现实不就是梦境吗。
作为群居动物,每个人都是群体的触角与感受器,我们分享经验,交流感情,传承思想。从篝火旁的久远传奇,山石上的拙稚岩画,到阁楼中的尘封经卷,殿堂中的褪色彩绘,到今天的高保真音响,3D电影,所有这些都在帮助我们感受未曾造访的世界,未曾亲历的体验。
然而无论是文字的细致刻画,画面上的浓重色彩,还是荧屏上的精彩视角都无法替代亲临现场时的触动,哪怕只是站在那里看看蓝天和大地,感受微风拂过面庞。虚拟现实技术无疑可以帮助我们走得更远。
继续阅读

新书推荐《LaTeX入门》

KnuthTeX早在30年前就已经成为国际科学出版领域的工业排版标准。现在随着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交流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内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开始使用TeX来准备论文报告幻灯片,很多高校也开始使用TeX模版来统一毕业论文格式。

但是对于习惯了Office的用户来说,学习LaTeX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方面因为使用LaTeX需要用到大量的格式标签和命令,短时间内很难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则是缺少合适的中文手册和资料,许多问题在网上找不到答案,身边也无人可问。于是很多初学者知难而退,浅尝辄止。其实,各类TeX中英文图书也有不少,但是它们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一个TeX新手来说,最困难的地方其实并不是语法命令,而是工作环境的陌生和背景知识的欠缺。
继续阅读

写在《平行宇宙》之后

在书店里随手拿起这本《平行宇宙》,这是个能吸引人的标题,虽然不是我喜欢的方向,随手翻了几页,忽然瞥见女天文学鲁宾的一个八卦:“她申请哈佛大学,被接受了,但并没有去,因为她和一位化学家结婚了,一起去了康奈尔大学。(她收到哈佛大学一封回信,信底有一行手写的话:‘该死的妇女,每当我得到一位好学生,一切都准备好后,她又结婚了,跑了’)”,我立刻决定买下这本书,它至少真实……
  
  但事实比我设想的要好得多,这本书写得通俗流畅,历史演进的繁复轨迹,学科发展的错综脉络,都处理得十分清晰,物理过程的形象类比,都在恰当的地方提到,不显赘余,不觉枝蔓,穿插各处的科幻故事,电影剧透,以及名人八卦形成了很好的点缀和消遣,译文也平实顺畅,唯一的不足是偶尔有些细节不是那么专业,比如 horizon 按台湾的习惯译为 “穹界”,inflation译成“膨胀理论”,flatness problem 译成“平面问题”,horizon problem 则成了“地平线问题”, Max Born 叫做“马克斯·博恩”,Cornell 成了“科内尔”……以前我会以此指责译者学识有限,考证不足之类,但现在,在亲自做了一些具体工作之后,我为自己以前的苛责而惭愧!学者要多少年的积淀才能将学识娓娓道出,译者要有怎样的效率才能将信息及时传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