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评测

Surface Pro 3使用心得

SurfacePro3国行的Surface Pro 3 下周就要发货了。我的美行也用了将近一个月,感慨很多,这里做个小结,也给想买的人一个参考。
我一直希望有一个设备来阅读书籍论文、记录书摘心得。开始是用联想X200T,手写笔非常好用,压感墨迹都很真实,但设备太沉,待机时间也不够。这两个硬伤迟迟得不到解决,对后续的X230T,X240T也不那么期待了;ipad挺好,但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你只能做别人允许你做的事情,很多时候非常无力,我不能接受。后来等到华硕TF700,屏幕效果很满意,安卓下的智阅满足大部分需求,截屏书摘都很方便,总算又开始读书了。不过手触毕竟精度不够,悬腕做笔记也很辛苦。而且安卓系统的软件生态实在不好,应用不仅品种少,而且质量偏低,无法成为生产力工具。同时携带平板和笔记本毕竟又过于累赘,于是转而考虑联想Thinkpad tablet2,这是当时唯一同时支持笔触手触的平板,可惜CPU偏弱,带鱼屏看书又难受,便迟迟没有下手;三星galaxy note pro 12上市之后也小兴奋了一下,但仔细一看,触控笔只能在三星自家的软件里用,大部分安卓软件都不支持,所以还是放弃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红军什么时候来啊? 就在我下定决心迎接 thinkpad 10的时候,surface pro 3发布了!待机够长,屏幕够大,手写笔触,接口齐全,分量控制得也很好,满足了我对平板电脑的全部幻想,于是第一时间入手美行i5-128G版本。
继续阅读

畅游星际

kagaya

三维星空模拟软件评测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无数天体在夜幕上的投影,分不出远近。直到最近两百年人类才开始逐步测量出诸多星体的距离,并籍此认清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但是对于长年被引力束缚在大地上的人们来说,进入太空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无从感受星原的广袤和寰宇的寂寥。当夜空从城市的霓虹间消隐,我们对太空的认识就全由特效华丽的科幻电影和纪录片包办,为了娱乐而渐渐远离了真实。就连地球和月球之间大小和距离的真实比例这种基本问题,也没多少人能有清晰的认识。虽然从小学生自然课本到大学专业教材上都有简化的示意图,但所有的书籍都为了保证显示效果而严重夸大了星球的体积。因为空间的尺度实在太大了,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根本无法在保持星球比例的前提下显示出来。这缺失的一课只能通过多媒体来补。美国建筑师Eames夫妇在1977年制作了短片“十的次方”(Powers of Ten),在短短十分钟内呈现了整个宇宙从微观到宏观的全部尺度,影响深远。但固定的视角是电影电视的局限。如果想体验更灵活随意的星际漫游,就只能借助三维星空软件。这类软件一向是科技馆和天文馆的招牌,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家用电脑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继续阅读

平板闲谈

在习惯了itouch之后, 流畅的触控操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用平板电脑的愿望也渐渐变得强烈起来。我一直希望能用手持设备浏览pdf电子文档。由于论文预印本都是按A4幅面排版,只有10寸以上的屏幕才能保证阅读体验,选择就十分有限了。最早期待的是电子书,9.7寸的KindleDX在重量、待机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过高的价位和单一的功能抑制了我的购买欲望。从Kindle 3 的体验来看,电子墨水技术过慢的响应速度在查找、翻页、跳转等许多方面都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

目前流行的平板电脑系统主要有三个: iOS,Windows 以及Android。缺乏软件支持的系统毫无竞争力可言,乐pad、黑莓、惠普什么的我就不多说了。iPad是这两年的大赢家。它优异的便携性能和流畅的操作体验使苹果公司成为业界的标杆。虽然微软早在2002年就推出了第一个平板操作系统XP Tablet,但对平板系列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各类软件的界面也都是针对鼠标操作的特点设计,不适合触控操作。反观苹果,系统是为硬件量身定做,完美集成,可以说是开箱即用,软件商店统一了应用接口,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就算是要重装系统,也只需要更新一下固件,然后去商店里挑软件就可以了。比起先到微软网站激活系统,再去主机官网对型号找驱动,然后四下搜索软件的Windows安装模式简单太多(当然,win对硬件的兼容性是ios无法比拟的。在我看来,这两个思路的差别正是集权和民主的差别)。 继续阅读

网页本地化软件

由于工作原因接触过一些本地化工作,经常会遇到专有名词的重复翻译或者相似句式的反复输入,一直希望能够借助自动化的软件减少这样的重复劳动。在现在的翻译工作中,最实用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它利用词汇库(TB)和翻译记忆库(TM)自动替换相似文本,在多人协作或者延续时间较长、雷同内容多的项目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这个技术来做网页本地化的软件有很多,CatsCradle就是其中最简单直接的一个。它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方式回避了对底层代码的操作,让译员能够专心处理文字,支持csv格式的术语表和记忆库,但它直接修改原始文件,使用前需要自行备份。而且这个免费软件从3.6开始收费,3.5的网页预览栏又无法正常显示被IE7限制了脚本或ActiveX控件的页面,编辑区还不能正常显示UTF-8字符。

更普遍的方式是采用专业的CAT软件, 继续阅读

用BibTEX输出arXiv

今天检查论文引文格式的时候突然发现所有来对预印本网站ArXiv的引用方式全部出错,因为是用BibTeX自动生成的,赶紧回头检查,发现问题出在ADS的导出格式上,其中对于ArXiv的定位是这样的,如果文章已正式发表,则Journal一项自然为发表刊物,若尚未发表,则为 ArXiv e-prints ,前缀(年+月)即为卷数,后四位即为文章编号(在07年改编号规则之前的文章,刊名加分类名称如 astro-ph 对应ArXiv Astrophysics e-prints,年月照写,无卷数,但也取后四位做文章编号),这样在输出为EndNote格式时就有了差别,已发表的文章arxiv编号同DOI编号并列在一起,虽然无法单独提取但不影响使用,而尚未发表的文章arxiv编号则被拆开,对应某卷某页,这的确是个变通的办法,但是按正常期刊的格式显示出来,怎么都对不了。只有BibTeX输出中多了一个eprint项,单独对应arxiv编号,于是其他导出格式都可以无视了。

接下来要把导出的BibTeX汇总整理,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在线编辑,在ADS上注册个帐号,建个个人数据库,要用的文章打个勾点一下添加,用的时候按期刊格式一导出,什么麻烦都省了,可咱这儿的网络实在不让人放心……我一直用的Biblioscape这回是真不好用了,说是从7.0开始支持BibTeX,结果导入时主动忽略eprint这一项,改一下导入滤镜倒也不麻烦,可导出总不对我就没有办法了,看来目前的29个patch有希望继续出下去……国产的NoteExpress的情况也与此相同,虽然可以修改输出式样,但总归是绕远了;FF插件Zotero刚跨过1.0,便也找来试了一下,从ArXiv页面导入时将文章号列入期刊名一项,是个很巧妙的做法,虽然不符合Tag规定,但这样就能够不更改样式文件而获得正确输出,可惜没有加 ArXiv 标识,在ADS页面能正常识别已发表的文章,却将尚未发表的识别为网页,这样的话,就只有 JabRef 能够兼容这些少见的Tag,因为它就是基于bib文件操作的,不认识的标签就按照字母顺序往后排,原样输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