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科普

网络时代的科学传播

恐怕没有人会否认,网络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在短短十几年间就取代了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主要来源。网络公司带走的广告客户和网络媒体培养的用户习惯给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广告业务锐减和订阅数下滑的困境无一幸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各大传媒集团都有意向网络发展,但自由分享的互联精神与版权保护格格不入,一方面缺乏合适的盈利模式 、另一方面又和传统经营模式直接冲突,这些障碍都使得传统媒体对网络望而却步。缺少了传统的信息来源,该由谁来为网络贡献内容资源呢?网络公司吗?众多门户网站的确都有独立的采编团队,但是他们在乎的用户是广告商,广告商关心的是点击量, 包括新闻、邮箱在内的众多服务不过是吸引用户的手段,所以当我们查找热门关键词会看到大量的雷同信息,在寻找专业知识时又找不到可靠的系统论述。作为互联网核心的基础内容就这样缺失了,要改变这样头重脚轻的局面,只能靠网民自己。在web 2.0来临之前,网络上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果你没有空间,没有网站,就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bbs只是内部的交流,无法进入公众的视野。后来有了论坛,有了博客,有了维基百科,每个人的想法都可以书写,公布,然后传播,每一个网络的使用者都可以为网络回馈资源。这份被释放的创造力立刻成为网络信息的源泉,网络繁荣的力量。这样的热情对科学传播事业,做过哪些努力和尝试?有过怎样的推动和奉献?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继续阅读

昼夜之交


记得中学地理书中说过,“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各处昼夜等长”。就是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在应用到实际情况时,并不是听上去那么简单。在国家授时中心网站可以查到,2009年春分日(3月20日)北京的日出时刻为:06时18分,日没时刻:18时26分,总日长12小时零8分。为什么会这样?
继续阅读

珊瑚化石

在一家饰品店看见珊瑚化石做的小挂件,当下心生欢喜,随手考证一番。

因为珊瑚骨骼纹路酷似菊花,也有人称之为菊花石(我最早联想到的其实是柠檬片……),不过这个名字早已用在另一种矿物奇石上了,但那是矿物晶体形成的放射结构,纹理质地都相差很多。国际上的叫法是玛瑙化珊瑚化石(Agatised Fossil Coral)。普通珊瑚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跟家里开水壶底的水垢是同一种东西,硬度较低,但是这种配饰不一样,它有珊瑚的纹理结构,又有玛瑙的质地光泽,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和硅化木一样,玛瑙珊瑚通常是由于长期处于富含硅酸盐的环境中,原有的碳酸盐被逐渐置换掉,再经历地质作用而变质成岩,这就是所谓的玛瑙化(所以又称菊花玉)。印度尼西亚的一家供应商记录了他们工作的流程,那里的丛林在几千万年前还是浅海大陆架,当年的石灰质珊瑚礁早已风化殆尽,只有致密的玛瑙部分裹在风化壳中存留至今,采石工们挑选出硬度较高,纹理清晰的带回村镇,清洗之后略作分割便放入砖窑烧制,这和玛瑙“烧红”或者陶瓷“釉烧”的原理类似,可以氧化其中的金属离子,使颜色更加鲜艳,最后再切割打磨。就是我现在看到的成品了。类似的东西新疆吐鲁番艾丁湖也有,不过有明显的体壁;而美国福罗里达州的州石玛瑙珊瑚(Agatized Coral)就看不出明显的骨骼花样了,只有类似玉髓的结构。这种差异应该和地质年代、进化历程有关,怎奈珊瑚历史久远,从5亿年前的奥陶纪一直演化至今,名目繁多,我判断不出它们年代和种属,只能有待专业人士了。

话说金星凌日

H-alpha滤镜下的金星凌日

记得2004年6月8日,我和一群同好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楼顶看一个小黑点在太阳的明亮背景中缓慢移动,上来某科技报刊的一位老编辑,当他从望远镜后慢慢抬起头,戴好眼镜,只问了一句:“你们观测这个有什么用?”;我竟一时语塞,情急之下随口编了一些“验证行星轨道”之类的理由搪塞过去,最近读纽康的文章又遇到这个问题,时隔三年却并没有多少长进,索性考证一番。结果发现学界对此的态度正如NASA网站上一期科学故事的副标题所说:我们观测金星凌日最好的理由是因为历史……

话要从头说起,早在古希腊,人们就可以利用不同地方正午时分的日影长短来估计地球半径,再跟据月食时地球投影和月面曲率的比例可以得出月球大小,进而算出地月距离。在1609年开普勒发现了三定律之后,人们终于能够预言行星的运动,还可据此得出各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比例。但日地距离始终是个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永远不知道太阳的真实大小,也无法得出行星之间的绝对距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