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星夜札记

写在《平行宇宙》之后

在书店里随手拿起这本《平行宇宙》,这是个能吸引人的标题,虽然不是我喜欢的方向,随手翻了几页,忽然瞥见女天文学鲁宾的一个八卦:“她申请哈佛大学,被接受了,但并没有去,因为她和一位化学家结婚了,一起去了康奈尔大学。(她收到哈佛大学一封回信,信底有一行手写的话:‘该死的妇女,每当我得到一位好学生,一切都准备好后,她又结婚了,跑了’)”,我立刻决定买下这本书,它至少真实……
  
  但事实比我设想的要好得多,这本书写得通俗流畅,历史演进的繁复轨迹,学科发展的错综脉络,都处理得十分清晰,物理过程的形象类比,都在恰当的地方提到,不显赘余,不觉枝蔓,穿插各处的科幻故事,电影剧透,以及名人八卦形成了很好的点缀和消遣,译文也平实顺畅,唯一的不足是偶尔有些细节不是那么专业,比如 horizon 按台湾的习惯译为 “穹界”,inflation译成“膨胀理论”,flatness problem 译成“平面问题”,horizon problem 则成了“地平线问题”, Max Born 叫做“马克斯·博恩”,Cornell 成了“科内尔”……以前我会以此指责译者学识有限,考证不足之类,但现在,在亲自做了一些具体工作之后,我为自己以前的苛责而惭愧!学者要多少年的积淀才能将学识娓娓道出,译者要有怎样的效率才能将信息及时传播? 继续阅读

英特尔少年

最近一直在忙论文和报告,实在没有精力更新,但昨晚上意外地受了些刺激,忍不住发些感慨……

本来只是想为 Matlab 程序找点灵感,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台湾网站上的论文,“宇宙星系團的Sunyaev-Zel’dovich效應之模擬與研究”,我正好刚刚进入这个课题,碰到敏感词汇自然不会放过,打开文章后大吃一惊

该中学生文中的宇宙模拟图及其对应的sz效应强度

写在中学教案框架下的是最前沿的科研工作,技术方法毫不含糊,结果讨论有模有样,甚至引用的参考文献都是我正准备着手学习的!这样的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学术期刊的发表水平,真的是高中生的手笔么?我也曾在牧夫上遇到过因为做科研课题而思考宇宙加速膨胀的台湾中学生,但是没有想到他们能够这么深入!

该word文档放在“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的图书馆空间中,但我没有在主页上找到链接,同目录下只有一些校内科展的资料,水平相差很多;再搜学校,很快在一个页面摘要中发现了另一个敏感词“星系团”,那是台湾Intel网站公布的2006年“英特尔国际科学展” 成绩

地球與太空科學科
大會獎第四名 獎金 500 美元
作品:星系團照妖鏡
陳欣榆,女,18 歲,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特别奖:
美國及太平洋天文學會獎
第一名 獎金 5000 美元
作品:星系團照妖鏡
陳欣榆,女,18 歲,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原来,是Intel少年……

继续阅读

温情的延续

人生若只如初见

很久没有写过这类文章了,感谢《天堂电影院》给我重新提笔的冲动……

认识一个人,通常只能看到近况,要在平日的交往中熟悉他的品性,在他朋友的述说中获悉他的过往,那些零碎的场景不分大小轻重先后次序,杂乱地堆积到姓名之下,等待检阅解读;某一天忽然找到线索将它们一一连缀拼合,便能理解一个同自己一样真实而丰富的生命。电影让我们看到陌生人的故事,顺序没有关系,无非是插补倒叙,只要铺垫一份同样的愿望与情结,一切都可以理解了。导演剪辑版不一定有新奇的叙事节奏,理想的故事情节,关键在于他想让我们看到什么,他想通过镜头讲述什么……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注意力显然不在叙事手法或者悲喜结局,令他难以取舍的是那些温暖人心的场景,尤其是在融入了个人感情之后,生命中的哪一段是可以割舍的呢?他希望我们看到的,正是他从Alfredo留下的那盘胶片中所看到的,人世间的温情!结尾处的重逢确实在现实中难以发生,但这毕竟是电影,生命写下的遗憾既以无法弥补,命运缔结的误会也没有机会消除,那么至少可以借荧幕上相互谅解的目光唤起世间的暖意,冰释天地的无情吧!

每个人都有环境家庭所预设的轨道,按部就班自能阅尽世间风情,与其他人仅在某一刻相望相闻,随后便永远错身;但若企慕他人迹线两侧的景致,不免要离开路灯的指引,跃身至茫茫的黑暗中开始一段全新的旅行。两条直线相交时自是亲密无间,热恋之中的眷侣不顾条件后果只求厮守,但时间不会停滞,谁也无法于此停留脚步,当终于要共同面对现实生活时,才发现他们还没有能力担负爱的责任,《伤逝》想说的不就是这一点么?交汇之后的渐行渐远……为生计所迫而无奈分飞与因缘聚散久别重逢,前者的幻想已破灭而后者的初梦仍可怀念,同样的无奈中有着不同的滋味, 过来人掂一掂,“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于是Alfredo让Toto离开。徐志摩也曾劝导别人“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但他却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忘却林徽因的身影……或许,只有志趣相投、彼此尊重、愿为对方坚持自己的人才能并肩徐行,携手一生,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留有距离与空间……

最后被爆破的旧电影院,其实从来没有荒芜过,众人的记忆一直都在那里栖居,只要建筑依然耸立,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回过去,就好像模糊的往事又被老朋友提起,然而当熟悉的场景变迁,昔日的面孔都远去,连记忆也悄悄叛离,生命的痕迹又能铭刻在哪里?只有在温情中延续……

陈鼓应和于丹

今晚慕名去听了陈鼓应先生的报告,虽未感受到读钱穆先生《庄老通辨》时的豁然,却有意外的收获。

陈先生日程很紧,直到走上讲台时还不知道主办方定的是什么题目,便做“逍遥游”。在提到“福祸相生”时不禁感慨当年著书的机缘。1973年由于“台大哲学系事件”(南方周末曾有详细报道),刚升为副教授的陈先生即被解聘,且不得在台湾上课、演讲,这断绝了这位学者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初为人父的陈鼓应一下陷入了绝境,正在此时,香港一家出版社以并不丰厚的酬劳向他约稿,请他译注老庄,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一向激赏尼采,意气遒劲的陈鼓应只得又安静地坐回到书桌前,打开那些泛黄的典籍……这才有了今天《老子注译及评介》与《庄子今注今译》。

另一个意外是陈先生的夫人很喜欢于丹,于是于丹老师也应邀前来。在陈先生等待提问的休息空档,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89年北京全部本硕毕业生都被下放,生于书香门第,主修先秦文学的她带着户口第一次来到农村,在一个小印刷厂里负责清洗地上的油墨,从早到晚,不知道要干到哪一天;随身只带了一本书,便是陈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庄子的豁达与通透成为她最大的精神支柱,毕竟是改革开放了,两年后,她回到北京……她说她今天便是特意来感谢陈先生的。

阅读本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鱼的快乐”并不存在标准的解说,大家其实都是先人精神财富的受益者,不必争论输赢对错……

节前小记

要回家了,事情格外多,一时也顾不上这里了,本来想着回家清闲可以多做些事,一件件接下来结果发现比在学校任务还多——生怕我假期闲着……

就在我忙里偷闲在论坛上灌水的时候,偏偏又中了传说中的“熊猫烧香”!局域网不比当年的ADSL,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多!话说这感染EXE的我以前也中过,当时挂掉了几G的E书,于是才投靠PDF,栽过跟头,这次就没有太大损失,测试完的程序都在RAR里,系统镜像的备份在移动硬盘里,最多再清一下网页文件,不过实在是添乱,我才做的备份用FinalData找回来居然校验出错!

另一件想不通的是返程票,今年第一次发售,学校是指望不上,能拿到回去的票都要额手称庆了;自己跑到北京站排了两次队后被告知3月8号以前的所有返程票都已售出——所谓蜀道难啊~如果说暑假时我还要在餐车过道上站二十多个小时才得以进京,那么春运期间希望就更渺茫了,此番回去就不知道何时能归来鸟~~

假期照例是不上网的,翻翻闲书,调调程序,听听音乐,挺好,最多收下邮件,看看新闻,这段时间大家就不用在此费心了,希望你们都能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