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平行宇宙》之后

在书店里随手拿起这本《平行宇宙》,这是个能吸引人的标题,虽然不是我喜欢的方向,随手翻了几页,忽然瞥见女天文学鲁宾的一个八卦:“她申请哈佛大学,被接受了,但并没有去,因为她和一位化学家结婚了,一起去了康奈尔大学。(她收到哈佛大学一封回信,信底有一行手写的话:‘该死的妇女,每当我得到一位好学生,一切都准备好后,她又结婚了,跑了’)”,我立刻决定买下这本书,它至少真实……
  
  但事实比我设想的要好得多,这本书写得通俗流畅,历史演进的繁复轨迹,学科发展的错综脉络,都处理得十分清晰,物理过程的形象类比,都在恰当的地方提到,不显赘余,不觉枝蔓,穿插各处的科幻故事,电影剧透,以及名人八卦形成了很好的点缀和消遣,译文也平实顺畅,唯一的不足是偶尔有些细节不是那么专业,比如 horizon 按台湾的习惯译为 “穹界”,inflation译成“膨胀理论”,flatness problem 译成“平面问题”,horizon problem 则成了“地平线问题”, Max Born 叫做“马克斯·博恩”,Cornell 成了“科内尔”……以前我会以此指责译者学识有限,考证不足之类,但现在,在亲自做了一些具体工作之后,我为自己以前的苛责而惭愧!学者要多少年的积淀才能将学识娓娓道出,译者要有怎样的效率才能将信息及时传播?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人能学贯东西,纵横百科,我们受专业局限,被学科异化,但分工都是为了更好的合作,不应成为相互指责的理由。不要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专业,那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提供更简单便捷的选择。科技名词翻译字典虽然各学科都有,但总是页数太厚,印量太少,更新太慢,各学科每年审订的新词都发布在各自的专业期刊上,即使有在线检索又往往只是简单的中英名词对照,还不能保证及时更新,各行业花大量人力物力来为科技名词定名,如果连第一线的译者都不能顺利获得,出版物中用词混乱的局面就不可能得到改善,又怎么谈得上普及推广?如果真要让定名工作落到实处,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放数据库!天文学名词委员会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去年9月与金山公司合作,以升级包的形式提供了天文词库,在今年9月向社会公开了最新的的规范名词数据库,可以直接用作各类词典软件的附加词库,也许人们可以不知道天文学名词委有网站,但只要他们用金山词霸,用星际译王,用灵格斯,就可以看到我们最新的标准名词,这虽然不能保证译者们不再擅造术语,但至少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更方便的依据。但译名规范毕竟不是一两个专业部门的事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