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天文

CDS星表库

国际天文年Logo去年是国际天文年,在翻译官方宣传手册之外,还在朋友们的鼓励下给《天文爱好者》写了一年的连载,介绍著名星表。编辑李鉴给这个系列起了个很棒的名字:“群星的族谱”。前后四五百年,二十多代天文学家,上千个星表,在新线索的串联下,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我常常因为灵光乍现激动得匆匆提笔,却在下笔的一刻冒出更多的问题……在积累有限之外,自己的笔力也还不足以驾驭这样宏大的题材,就当成框架索引来看好了。虽然遗憾种种,但总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这里是这个系列的番外篇,介绍星表数据库,发表在2010年1月的爱好者杂志上。

讲星表,就不能不提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数据中心(Strasbourg Astronomical Data Center),这个始建于1972年的数据中心汇集了有文献记载的近万个星表,提供了详尽的查询方式,是天文学家获取数据的首选。而它的身世却少有人知……
继续阅读

极光与流星

献给Itycho,和他的讨论促成了这篇文章。

极光与流星

极光(Aurora)以其瑰丽的色彩和流动的形态给人带来无穷的幻想。博闻多识的亚里士多德称为“天上的裂隙”(Chasms),北欧神话认为那是女武神们驰骋天际时铠甲反射的光芒,在中国传说中则是烛照极地临驭风雪的北国烛龙……它的名字虽然是罗马神话中的曙光女神,却是源自科学史上一次并不美丽的争论。 继续阅读

昼夜之交


记得中学地理书中说过,“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各处昼夜等长”。就是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在应用到实际情况时,并不是听上去那么简单。在国家授时中心网站可以查到,2009年春分日(3月20日)北京的日出时刻为:06时18分,日没时刻:18时26分,总日长12小时零8分。为什么会这样?
继续阅读

天文速查词典

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查天文数据,每次都要在网上搜索,因为需求简单,犯不着动用专业数据库,网页上转载的信息又不够可靠,索性把自己常用的内容整理出来,大家都方便。仍然是星际译王格式,点此下载

收录的天体包括八大行星,110个梅西耶天体(来自SEDS),7840个NGC天体,5386个IC天体(这两组数据来自Sinnott在1988编篡的NGC 2000.0 星表,目前最详尽的数据当属Corwin在2004年编撰的History and Accurate Positions for the NGC/IC Objects,但整理工作量很大,短期无法加入),编号前5000个小行星中有名称的4937个(哈佛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依巴谷星表中前300颗亮星,100对常见双星,来自香港太空馆的900多亮星名称,从IRAF中提取的29个天文台站坐标,还有星座缩写和不常用的所有格形式。

城市经纬度信息目前包括国内 2594个县市的中文名(感谢2EASY提供),21135个全球城市的英文名(数据来自geonames),部分城市别名由于字符问题显示为方框,不影响正常使用,拼写不同可以用星际译王的全文查询实现,在待搜索的名词前加上管道符“|”即可。还稍带加入了希腊字母的英文拼写互查。

现在共有词条43460。使用中的需要和问题可以直接反映到这里,我会继续补充。最后提醒一下:所有数据和释义均来自网络,处理过程也可能出现差错,结果仅供参考。

星表简介之三-依巴谷

了解天空的奥秘无疑是从星星的位置开始的。早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还在用绘画描述生活场景的时候,就有了对那些明亮光点的记录,这样久远的历史现在已无从考证,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最早以天文著作闻名,但作品早已失传,只剩名目而已,古希腊喜帕恰斯(Hipparchus)编制的西方第一本星表也是因为被托勒密提及才为世人所知,而托勒密在《天文学大成》中整理的1千多颗恒星在整个中世纪都是权威,这几乎已经是目力的极限,直到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后,人类才得以继续拓展自己的视野,随着望远镜口径的不断加大,在二十世纪,我们又走到了光学和机械技术的极限,天文学家们在五十年代前后意识到在地面测定的恒星位置误差主要来自大气的不稳定以及地球运动的不规则,已经很难依靠仪器的进步来解决,只有寄希望于空间望远镜,避开这些干扰因素。

于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台台长Lacroute在1966年提出了伊巴谷(Hipparcos)计划,全称是高精度视差收集卫星(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它采用三角视差的方法来测量恒星的位置,距离,运动速度等信息,为了向喜帕恰斯致意而特意凑出了这个发音接近的缩写。在经过近二十年的论证研究之后,欧洲空间局终于在1976年接受了这一方案,着手设计制造。1989年8月8日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Kourou)由阿丽亚娜4型火箭(Ariane-4)发射升空,本来准备发射到同步轨道上,但在36500公里处时远地点推进器的意外失效使它进入了椭圆轨道,这个轨道离地球最近时只有500km,这虽然高于地球大气(100km),但已经深入了地球辐射带内部,在穿越地球辐射带时,会有大量的高能粒子妨碍正常观测,并逐渐侵蚀着卫星部件,观测时间和使用寿命都受到不小的影响,到了1992年7月卫星开始出现异常,1993年3月在实现了预期的科学目标之后,停止了全部观测活动,1993年8月15日地面控制中心中断了与卫星的通讯联系。伊巴谷卫星从此加入了太空中孤独漫游者的行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