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溯源

宇宙中的旋涡

梵高"星夜"

梵高”星夜”

1889年,籍籍无名的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正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休养(半年之前他在情绪激动时癫狂地割下了自己的左耳)。这家精神病院曾是一个修道院,座落于圣雷米城外的丘陵中。梵高的房间有一扇朝南的窗户,他能在窗前看见日升月落。虽然这时他还没有卖出过一幅画,但他仍在身体允许的时候不停地创作,甚至还在看护的陪同下前往不远的阿尔皮勒山里写生。正是在这里,他画出了著名的油画“星夜”。沉静的原野夜空仿佛一条宽广的河流,遍布着光的漩涡。厚重的颜料被涂抹在光点的四周,看似笨拙,但却充满动感与力量。他把喜爱的柏树也加了进来,像绿色的火焰一般舞动着。这是他一直想表现的主题。 此前他也试过两次(分别是“夜晚咖啡馆的露台”和“罗纳河上的星夜”),但都不如这幅触动人心。没人知道他是如何获得灵感的。
继续阅读

孤独的守望者

Burnham's Celestial Handbook我每次仰望夜空时,都希望能有一本书为我破解闪烁星光的暗语,诠释浩瀚宇宙的神奇。 我一直不知道真的曾有这样一本书,记录了人们当时知道的一切。 无论你指向哪一片星空,它都会告诉你在那幽暗的角落里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和这本书比起来,以前出版的所有观星指南都不过是素材提纲,之后出版的也顶多是更新后的精简删节。对于大部分业余天文爱好者来说,一生中能亲眼看到的天体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详尽的说明。它就是堪称观星爱好者圣经的三卷本《伯纳姆天体手册》 (Burnham’s Celestial Handbook)。这是个厚达2138页的洋洋巨著,几乎囊括了中小型望远镜(300mm以内)所能观测到的全部天体。不仅包括7000多个星云、星团、变星、星系这类热门的目标,甚至连星座中的亮星都是逐颗介绍。从观测要点科学测量,到文学片段典故趣闻,每一个向往星空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而这样一个划时代的作品,竟完全出自一人之手。书的全名叫《Robert Burnham’s Celestial Handbook – An Observer’s Guide to the Universe Beyond the Solar System》,许多人以为作者是当时《天文学》杂志的主编 Robert Burnham。而事实上,还有另外一个 Robert Burnham Junior,不仅与前者毫无瓜葛,并且失踪多年,生死未卜……
继续阅读

德雷珀星表史话

本文作为《星表史话》连载的一部分,发表于《天文爱好者》2009年第7期。因为自觉写的不好,一直没好意思贴出来。本月初松鼠会那边放了出来,也顺便在这里留一份,稍有更新。

二十世纪初摄影术的出现,不仅自身成为天文研究的得力工具,还唤醒了沉寂多年的分光术。虽然早在1817年普鲁士的夫朗和费(Joseph Fraunhofer)就用自己发明的分光计发现了太阳光谱中的暗线。但是拍摄照片要求光源有很高的强度,此时只能用于研究化学实验室中的元素以及部分亮星。成功记录下月球照片的美国教授约翰•德雷珀在1842年就拍下了太阳的光谱。但由于此时的显影干板还不够敏感,对于那些遥远的天体无能为力。

1851年,英国的雕刻家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 )发明了火棉胶湿版摄影法。新方法的感光能力非常强,极大地缩短了拍摄时间,但是这种底板的保存时间非常短,只能现用现做,很不方便。直到1871年,英国一个摄影爱好者马多克斯(R.L Maddox)发明了溴化银明胶干板法,成功解决了火棉胶底板保存时间不长的问题。第二年大洋彼岸的美国天文摄影先驱约翰•德雷珀的儿子亨利•德雷珀(Henry Draper)就用这种新技术成功拍摄到织女星的光谱。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继续阅读

CDS星表库

国际天文年Logo去年是国际天文年,在翻译官方宣传手册之外,还在朋友们的鼓励下给《天文爱好者》写了一年的连载,介绍著名星表。编辑李鉴给这个系列起了个很棒的名字:“群星的族谱”。前后四五百年,二十多代天文学家,上千个星表,在新线索的串联下,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我常常因为灵光乍现激动得匆匆提笔,却在下笔的一刻冒出更多的问题……在积累有限之外,自己的笔力也还不足以驾驭这样宏大的题材,就当成框架索引来看好了。虽然遗憾种种,但总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这里是这个系列的番外篇,介绍星表数据库,发表在2010年1月的爱好者杂志上。

讲星表,就不能不提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数据中心(Strasbourg Astronomical Data Center),这个始建于1972年的数据中心汇集了有文献记载的近万个星表,提供了详尽的查询方式,是天文学家获取数据的首选。而它的身世却少有人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