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电影

温情的延续

人生若只如初见

很久没有写过这类文章了,感谢《天堂电影院》给我重新提笔的冲动……

认识一个人,通常只能看到近况,要在平日的交往中熟悉他的品性,在他朋友的述说中获悉他的过往,那些零碎的场景不分大小轻重先后次序,杂乱地堆积到姓名之下,等待检阅解读;某一天忽然找到线索将它们一一连缀拼合,便能理解一个同自己一样真实而丰富的生命。电影让我们看到陌生人的故事,顺序没有关系,无非是插补倒叙,只要铺垫一份同样的愿望与情结,一切都可以理解了。导演剪辑版不一定有新奇的叙事节奏,理想的故事情节,关键在于他想让我们看到什么,他想通过镜头讲述什么……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注意力显然不在叙事手法或者悲喜结局,令他难以取舍的是那些温暖人心的场景,尤其是在融入了个人感情之后,生命中的哪一段是可以割舍的呢?他希望我们看到的,正是他从Alfredo留下的那盘胶片中所看到的,人世间的温情!结尾处的重逢确实在现实中难以发生,但这毕竟是电影,生命写下的遗憾既以无法弥补,命运缔结的误会也没有机会消除,那么至少可以借荧幕上相互谅解的目光唤起世间的暖意,冰释天地的无情吧!

每个人都有环境家庭所预设的轨道,按部就班自能阅尽世间风情,与其他人仅在某一刻相望相闻,随后便永远错身;但若企慕他人迹线两侧的景致,不免要离开路灯的指引,跃身至茫茫的黑暗中开始一段全新的旅行。两条直线相交时自是亲密无间,热恋之中的眷侣不顾条件后果只求厮守,但时间不会停滞,谁也无法于此停留脚步,当终于要共同面对现实生活时,才发现他们还没有能力担负爱的责任,《伤逝》想说的不就是这一点么?交汇之后的渐行渐远……为生计所迫而无奈分飞与因缘聚散久别重逢,前者的幻想已破灭而后者的初梦仍可怀念,同样的无奈中有着不同的滋味, 过来人掂一掂,“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于是Alfredo让Toto离开。徐志摩也曾劝导别人“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但他却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忘却林徽因的身影……或许,只有志趣相投、彼此尊重、愿为对方坚持自己的人才能并肩徐行,携手一生,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留有距离与空间……

最后被爆破的旧电影院,其实从来没有荒芜过,众人的记忆一直都在那里栖居,只要建筑依然耸立,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回过去,就好像模糊的往事又被老朋友提起,然而当熟悉的场景变迁,昔日的面孔都远去,连记忆也悄悄叛离,生命的痕迹又能铭刻在哪里?只有在温情中延续……

银河铁道之夜

floating最近才听说11月18日到11月24日北京有个日本电影周,本来我对这种东西没什么兴趣,不过里面有部片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在电影周闭幕式上放映的数字动画片《银河铁道之夜》,由加贺谷穰制作!

加贺谷穰(Kagaya)1968年生于日本琦玉上尾市。自小向往神秘的宇宙及大自然,热衷于天文学,擅长星空的描绘。高中时,曾为选择作天文学者还是插图画家犹疑不定。1988年进入东京设计学院绘图设计系学习,正式开始专业作图生涯。 1990年在东京设计学院的毕业作品《Fantastic Starry Night》出版成星座明信片,一跃成为最佳销售商品。之后加入星之手帖公司,发表了很多插画作品。1991年尝试把作品导入计算机,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构图。1995年从构图到色彩以及绘图制作完全电脑化的作品《Digital Painting》完工。1996年发表《The Zodiac》12星座系列。为了纪念KAGAYA先生在天文普及方面的贡献以及作为艺术家的功绩,小行星11949被命名为KAGAYAYUTAKA。(其实我旅途那篇用的也是他的作品)

而这次放映的《银河铁道之夜》是他花费三年时间制作的全CG作品。故事改编自宫泽贤治的同名小说,片长虽然只有48分钟,但却描述了一段在生与死的意义间探索的银河之旅!公映后还安排了kagaya的见面会,25号还在北京天文馆做了一个报告。我居然一点风声都没听到,就这样错过,只好等DVD了。

每次看到国外优秀的天文周边时都会感叹国内资源的稀缺:欧南台、哈勃等项目都有着专门的小组负责专业图片的美化处理,用于吸引公众、对外宣传,而我们连处理专业数据的人员都严重匮乏;网上大量的英文资料没有人来翻译介绍,只能留给一届届的天文系学生当课后作业积累经验;国外天文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与3D建模、影视制作结合,将结果直接生成形象直观的动画,而我们的研究者却不能为只有科普用途的动画浪费宝贵的计算时间……我不知道这样的状况什么时候才能有过改观,希望不会太远!